引產
掛號科室: 產科
發病部位:生殖
多發人群:女性
治療方法:藥物治療、手術治療
是否傳染:無傳染性
是否遺傳:無遺傳性
相關癥狀:懷孕
相關檢查:體格檢查、心電圖
相關手術:引產術
相關藥品:頭孢曲松鈉、奧硝唑
治療費用:市三甲醫院約(8000-10000元)
怎么做引產
28252次播放79次點贊
6個月引產是幾級痛
39301次播放41次點贊
打引產針后要掉的前兆
24315次播放53次點贊
引產后子宮恢復方法有哪些
54255次播放27次點贊
引產的過程是怎么樣的
31061次播放76次點贊
引產后回奶的快速方法
81884次播放30次點贊
胎盤增厚6.5cm要引產嗎
92294次播放38次點贊
引產胎兒自己掉還是使勁生
98135次播放39次點贊
引起先兆流產的原因,比如說孕酮低,或勞累感染,還有陪伴自己本身的色體異常或者是子宮的因素等多方面的原因。引產手術要看孕周的,大孕周的話,要坐利凡諾羊膜腔注射,小孕周的話,一般是吃米非司酮和米索前列醇。
作者:張穎 上海市嘉定區中心醫院 閱讀量: 3420
利凡諾一般是指乳酸依沙吖啶注射液,隨著藥物起效,一般會引起子宮收縮。打完乳酸依沙吖啶注射液是否需要走動并沒有固定的要求,女性可以盡量根據自身的情況決定,走動并不會加速產程。女性打完乳酸依沙吖啶注射液之后,可引起子宮內蛻膜組織壞死,產生內源性前列腺素,從而引起子宮強烈收縮,胎兒和附屬物會逐漸排出體外。使用乳酸依沙吖啶注射液之后的發動時間和女性的身體體質、對藥物的敏感程度有關系,和運動并沒有直接的關系,所以打完乳酸依沙吖啶注射液后走動也不會有太大的幫助。但如果用藥后女性的身體沒有明顯不適的癥狀,也可以適當在室內走動,幫助緩解緊張的情緒,并且密切觀察身體的變化,判斷是否有宮縮出現即可。如果已經出現明顯的不適感,也可以臥床休息,用藥后不要求女性多活動。女性在引產過程中,需要調整自己的情緒,密切觀察宮縮的強度,并且注意做好全面的復查工作。隨著時間推移,多數的女性都會引產成功。
作者:王宇光 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閱讀量: 3561
如果在引產后出現漲奶,導致較劇烈的疼痛,患者可以服用回奶的方劑,比如大麥芽、生麥芽煮水或炒麥芽煮水。另外,患者應減少攝入可能引發乳汁增多的食物,比如排骨湯、魚湯等高營養、高蛋白的食物。此外,患者還可服用更專業的回奶方劑,比如蒲公英加上麥芽和神曲共同煮的回乳湯,進一步消除漲奶而引發的疼痛。而如果疼痛非常嚴重,建議到醫院找相關的專業醫生,進行針對性治療。
作者:郭志強 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 閱讀量: 6288
引產20天,有好長黏液分泌物,其原因有可能是生理性改變,也可能是陰道炎、宮頸炎等病理性變化引起。建議及時前往醫院就診,需根據具體原因進行調理。一、生理性改變:引產20天,有好長黏液分泌物,有可能是排卵期來臨引起。因為女性進入排卵期之后,由于體內雌激素水平發生明顯變化,容易造成分泌物拉絲、分泌物量多等改變。這些癥狀都是生理性變化,不會對女性健康造成直接影響,并且持續大概1周的時間會自然緩解。二、病理性變化:1、陰道炎:引產會造成身體抵抗力比較差,如果引產之后沒有注意好陰部衛生,容易使病原體侵襲陰道,從而發生陰道炎。當陰道有炎癥刺激時,會造成陰道分泌物量增多,或者有好長黏液樣分泌物。這時需通過分泌物常規檢查,才可判斷用藥類型。其中針對細菌性或滴蟲性陰道炎,建議用甲硝唑栓調理,且藥物需在醫生指導下使用;2、宮頸炎:引產手術后,如果護理不好或者盲目同房,容易造成宮頸炎。宮頸炎加重后,會造成宮頸組織充血、宮頸腺體的黏液分泌量增多,也會引起好長黏液分泌物,并且黏稠、量大等。針對有宮頸炎的女性,建議遵醫囑陰道用保婦康栓調理,嚴重的宮頸炎,也可做激光手術或冷凍治療。
作者:楊秀華 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閱讀量: 5864
引產后出現奶脹,這是一種正常的現象,也就是說已經下奶了,但是由于引產懷孕的月份比較小,奶脹不是很嚴重。如果能夠耐受,一般過一個星期以后奶脹的癥狀就會消失,在這個時候不要用手擠也不要擠壓乳房,以免引起乳腺炎。也可以應用麥芽或者是維生素B6,都是回奶的藥物,一般應用3-5以后乳房的脹痛也就會緩解,在這期間盡量的少吃湯類的食物,就可以減少乳汁的分泌。
作者:彭婀娜 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 閱讀量: 3215
如果女性選擇口服藥進行引產,需要根據患者對藥物的敏感性進行判斷,大多數患者會在72小時以內會出現有胚胎、胎盤、胎膜流出現象。有個別患者對藥物不敏感,可能不能流出,還有部分患者可能會出現流產不全。建議女性去當地公立醫院的婦產科住院進行引產,一旦出現有胎盤、胎膜殘留等流產不全、大出血病情發生時,需要及時進行清宮處理及止血治療。如果患者出現失血性休克的病情,必要時需要進行輸血治療。
作者:彭婀娜 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 閱讀量: 3941
全部 北京 上海 廣東 廣西 江蘇 浙江 安徽 江西 福建 山東 山西 河北 河南 天津 遼寧 黑龍江 吉林 湖北 湖南 四川 重慶 陜西 甘肅 云南 新疆 內蒙古 海南 貴州 青海 寧夏 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