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病癥(別名:疑病性神經癥、神經癥)

就診指南


掛號科室: 心理咨詢科

發病部位:頭部

多發人群:50歲以前發病

治療方法:藥物治療、心理治療

是否傳染:無傳染性

是否遺傳:無遺傳性

相關癥狀:疼痛

相關疾病: 癔癥 異裝癥 心理障礙

相關檢查:心理方面檢查

相關手術:

相關藥品:喹硫平、利培酮

治療費用:市三甲醫院約(1000-10000元)

疑病癥視頻

更多>

疑病癥文章

更多>

疑病癥:總覺得自己得了大病?明知道不嚴重卻無法排解?

在咨詢中經常遇到這樣的情況1、當人失眠后,嘗試在網上查閱科普資料來自救,反而加重了失眠;2、或者有的人在網上查閱自己正在經歷的某些疾病,造成了更大的恐懼和焦慮,導致了失眠;3、通過傳媒途徑得知了某一條失眠的危害,或者聽說必須睡眠充足才能怎樣的新聞,反而導致了失眠。分析這類人的共性特點(關于失眠人的性格特征我之前也有過文章分析),就是性格過分謹慎。我們總是被教育凡事做好最壞的打算,或者有的人天生就是膽小,習慣性的去相信那些不利的一面,寧可信其有而不可信其無,只要我們把最壞的都解決的,自己不就是最安全的嗎?恰恰是這樣的思維方式,讓我們選擇相信那些最嚴重的后果。比如:1、腸胃炎就會想象自己得了腸胃癌2、本來自己只是神經性心慌,看了科普就覺得自己得了心臟病3、看到別人失眠十年幾十年好不了,就聯想自己是不是也走不出來。我見過太多的人問我這個問題,懷疑自己是不是也會幾十年好不了,那就太痛苦了。不管我怎么寬慰,我說失眠一定好,但他們就是聽不進去。其實俗話說這就是已經嚇到心里去了。那么,這樣的恐慌是怎么造成的呢?疑病癥分析易于焦慮的人(憂患意識很強,很多是遺傳加后天主動培養的,平時做事很認真負責,有很多的自我反省,成績往往優秀),由于錯誤認知,以及社會科普的不準確,加之自我思想的謹慎,對自己假想的后果不能接受,導致了持續一段時間的高頻率高強度的焦慮,形成了不良的條件反射。即使后來我們接受了科學合理的科普,也知道沒什么問題,但是大腦依舊處在原來的思維模式中,已經形成了敏感的條件發射,很難一下子走出來。這就是很多人在傾訴的,那些道理我都懂啊,但我就是做不到啊,我還是控制不住很焦慮啊。舉個例子,有個咨詢我的朋友,是由于喝過酒跟一個外國人滾過床單(只是滾床單,沒有發生什么),后來就突然想到自己是否會因此得了艾滋。一旦形成了這種想法,就產生了擔憂和恐懼,持續的這種感覺會讓人一下子像霜打的茄子。前期不斷寬慰自己,但是熬幾天還是很焦慮,最終他決定偷偷去醫院做病毒抗體檢測,然后在等待結果的過程中也是經歷了難以承受的煎熬。好不容易拿到結果后,他又發現網上有人說3個月后再檢測一次才會絕對的保險,好嘛,這一兩個月的等待就還是持續處在焦慮中。雖然有時候會暫時忘記,但空閑下來一旦想起這件事,就又開始不停冒冷汗了。我們可能也都得能夠猜到,最終的檢測結果也是健康的,但他已經完全陷入到了焦慮循環當中,就算是知道了自己沒有得艾滋,但依舊習慣性的害怕,很難在短時間內走出來。其實日常中我們都會遇到焦慮,為什么不能成為嚴重的焦慮癥,主要原因是沒有如此持續的焦慮和恐慌。聯想到失眠的你,尤其是剛開始的時候,其實已經在為了失眠而恐慌、焦慮、著急了很久很久,才會付出行動去解決,其實這種焦慮反射已經形成。后續用什么方法,也很難短期內冷靜下來。不說焦慮外在的事,還有很多人是完完全全跟焦慮睡眠這件事本身有關。當人們睡不好,缺乏睡眠的時候,身體也會出現一些信號,驅使我們來解決問題。這些信號某種意義上就是焦慮情緒,也會讓我們身體產生難受感覺,從而產生了一些身體癥狀,這些身體癥狀在上述性格分析的思維模式下,很多人就認為自己是得病了。而且對于身體的一丁點反應就會變得非常敏感,從而加劇焦慮。持續一陣子的錯誤對待,也會形成焦慮的慣性。這一節,在神經衰弱的文章里講的比較明確了。疑病癥,該怎么做?其實你能看這篇文章,可能就已經自己跟自己掙扎了很久了,反復尋找克服焦慮的方法而不能成功。那么這時候就要考慮一下自己的方向性問題了。既然無論怎么努力都克服不了這種障礙,不是你努力不夠,而是你過分努力了。但人們往往想不到這一點,總覺得自己是努力不夠,或者沒找到方法,然后一邊恐懼一邊焦慮一邊逃避一邊不斷尋找解決方法。我希望你努力地找到這篇文章以后就變換一種態度吧。既然焦慮解決不了,我們就不解決了。既然不管怎么努力都無法克服,那就允許自己暫時這個樣子。不過,這個心態是需要勇氣的,焦慮特質的人是很難放不去操心的,有問題時一定要解決的。但我想說的是焦慮不是你能想消除就消除的,是要自然消除的。焦慮是無法直接被主觀意識消除的,但焦慮是會自己消失的,無論焦慮的多么強烈,你即使什么都不做,焦慮也會自然消失的。這里重新強調精神焦慮癥自救的做法的釋義,對于日常的焦慮和恐懼,是可以通過這個方式來解決的。1、所謂的面對,就必須是勇敢的面對,承認自己的現狀,并且敢于直視,而不是習慣性想法設法來克服焦慮,其實那不是面對,而是逃避。2、所謂的接受,就必須是勇敢的接受,接受就是允許焦慮存在,而不是試圖消除。接受是要真心的接受,承認自己就是這樣的人,恐艾的人可以真心就把自己當患者又怎么樣,失眠的人就真心把自己當失眠的人又怎么樣,不要再抗爭吧。3、所謂的飄然,就真心的沒所謂一點。這里強調的是不要抱著試圖解決焦慮的目的去做這些事情,不要以解決焦慮和難受為中心,而是承認自己是焦慮的情況下,帶著焦慮去做事。比如我們去散步,那么就好好的散步,即使焦慮來了也是要跟自己說是正常的,必須要經歷的,然后繼續好好散步就行了,淡然對待之。4、所謂的等待,也是需要耐心的等待,不要因為自己接受了,還是會出現一些焦慮癥狀就變得失去耐心。只要焦慮的程度和頻率在降低了,哪怕一點點小進步也是極好的,也是光明的前途。我想對很多焦慮成性的朋友說,適度的焦慮和擔心有利于我們生存和發作,但過分的焦慮就成了阻礙。難道你想被焦慮挾持,小心翼翼的過一生嗎?其實很多東西都是我們自己假想出來嚇唬自己的,如果總是因為這些想法降低了生活品質,那我建議你就勇敢大膽豁得出去,出了事情再解決,不要提前給自己想那么多所謂的后果了。你越大膽的面對生活,生活就會回饋你勇敢的一面,你越樂觀的對待一切,整個人生也會樂觀起來。其實在說的直白一點,你是對這些不曾經歷過的現象有著深深地恐懼,你是太想活得好。哪怕你可以告訴自己不當回事,但是依舊難免內心的逃避排斥和恐懼。一旦我們能夠勇敢的面對這一些,把那些糟心的事情都大膽不去關心,不去計較,你會變得不再神經兮兮。有這些時間去對內思考,不如敞開心扉去擁抱大自然,去跑步,去扶貧,去做有意義的事。但行好事,莫問前程。像個傻根,自然沒有自以為是的煩惱了。活在當下,不要為了過去而彌補,也不要為了將來去擔憂,大膽去做好自己該做的,剩下的勇敢交給自然。(文章來自“有來心理”公眾號,關注可獲取更多科普。)

作者:牛健 有來心理診室 閱讀量: 4326

疑病癥的表現有哪些

疑病癥的患者往往身體的不適與檢查結果不成比例,檢查陰性反而讓患者不適。這中間夾雜著情緒因素,情緒因素包括焦慮情緒、失落情緒、固執的個性。因此會到醫院反復檢查、反復就診,這種情況可以見于青年人,也可以見于老年人。這一類人往往個性非常敏感多疑,又非常小心。疑病癥患者與軀體形式障礙還有不同,疑病癥的患者往往更固執,而且往往不拘泥于某個障礙、不拘泥于某個癥狀,已經上升到把癥狀歸納為某個疾病的程度。這類患者非常難說服,需要用藥物治療。

作者:田翠環 山東大學齊魯醫院 閱讀量: 3817

疑病癥的表現有哪些?

疑病癥突出的表現主要是患者對自身的身體狀況過分的關注,認為自己可能患了某種嚴重的軀體疾病,他的主訴可能只限于某一個部位、器官或者是系統,也可以涉及到全身。它的癥狀表現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有的患者對癥狀的描述就比較具體,他對于軀體上的不適,描述的比較鮮明、比較逼真,定位也比較清楚,像他可能描述感到了一種腫脹的感覺,胃腸一種扭轉的體驗,或者是腦部充血的感覺,或者是眼部的異物梗阻、梗塞感等等。有的患者體驗或者是定位就不是很清楚,性質也比較模糊,有時候難以用語言來表達,只是說感覺自己身體有病,狀態不是很好。另一個就是疼痛也是疑病癥最常見的癥狀,在臨床上大約有一半以上的患者的主訴就是疼痛,常見的部位就是頭部、胸部、腰部,有時候疼痛的感覺可能是全身,其次就是軀體的癥狀,可能涉及許多不同的器官,表現也比較多樣,比如感到惡心、吞咽困難、反酸、肚子脹氣,有時候心悸、心慌,有的患者覺得有體臭或者是五官不正,身體的畸形,反復照鏡子。雖然在臨床當中反復檢查,但查無實據,但是患者仍然要奔走在各大醫院四處求醫,反復檢查。

作者:常衛利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閱讀量: 5606

什么是疑病癥?

疑病癥屬于軀體形式障礙是一個亞型,上一級分類為神經癥,具有三個方面的特點:  1、過度擔心罹患各種軀體疾病,且多為嚴重的不治之癥,比如不明病毒或細菌感染、狂犬病、艾滋病、癌癥等諸多疾病。過度關注軀體不適,身體乏力、疼痛等諸多不適往往與所擔心的疾病聯系起來,非常恐懼,急迫就醫,做全面的軀體檢查,醫生排除所擔心的疾病。患者內心會稍微平靜下來,但好不了多久,很快又會再次擔心。  2.、患者需要反復就醫,為了明確診斷,往往不斷更換醫生或者醫院,尋求各方檢查和治療,卻療效甚微,內心痛苦,持續六個月以上,給個人的工作、生活、學習帶來顯著影響。  3、在發病前往往存在一定的心理因素和生活事件,比如親歷家人或朋友重病或死亡、經歷某些災難或者傷害、從事了某些高風險的職業或者事情等。

作者:黃建軍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 閱讀量: 6153

怎么擺脫疑病癥的煩惱?

疑病癥的治療包括藥物治療,心理治療,以及個體的心理成長。  1、藥物治療:主要使用抗抑郁和抗焦慮等藥物,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伴隨的抑郁、焦慮、煩躁、恐懼等情緒問題。  2、心理治療對患者的幫助非常重要,雖然他們不愿意承認心理因素影響自己,但其內心痛苦、絕望,反復就醫,有時自己都很累,也很煩。心理輔導可以給他們一個傾訴內心的機會。一起探索恐懼癥狀出現的誘發因素以及患者人格中的某些特點,比如對自己以及對軀體的不自信產生的過程,聚焦于其內在心理世界,分析心理發展過程中安全感是如何被破壞的等。幫助梳理內心壓抑的痛苦、沖突和難以表達的愿望,從而有助于癥狀的緩解。  3、自我成長:患者容易忽略自己的心理問題,需要對心理現象保持好奇與探索,嘗試在心理困難和軀體癥狀之間建立連接,通過自我分析與成長,學會新的處理內心沖突和現實困難的方法,通常軀體不適癥狀往往在不知不覺中逐漸變淡以致最終消失。

作者:黃建軍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 閱讀量: 5473

如何走出疑病癥

疑病癥是一個疾病,是過分的擔心自己生病的問題,這種過分的擔心使得醫學分類屬于焦慮障礙的一大類。焦慮障礙的治療分為兩部分,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如果情況不是很嚴重,心理治療就可以改善癥狀,可走出疾病的困擾。如果情況比較復雜比較嚴重,根據情況不同,專業人員會提供給藥物治療的建議,除了見醫生,由醫生來幫助,自己很多時候會有深陷其中難以自拔的苦悶。如果是這種時候建議能夠擴展生活的內容與方向,比如避免過分圍繞疾病的生活,有些患者整天終日學習醫學知識,翻閱醫學科普雜志,觀看醫學節目,過分的關注就會深陷其中很難擺脫。而拓展思路,比如去增加運動,走向戶外,學習新技能,使注意轉移,反而有助于早日改善疑病癥的問題。內容來源:有來醫生

作者:曲姍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 閱讀量: 4426

疑病癥問答

更多>

疑病癥醫院

更多>
簽約專家
疑病癥 推薦專家
馮杰副主任醫師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  醫學心理科

視頻 | 文章 | 回復

個人簡介: 馮杰,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醫學心理科,副主任醫師。主要工作及研究方向為各種神經癥的心理和藥物治療;家庭問題、情感婚姻問題、兒童成長問題的心理咨詢;完形個體治療、家庭治療、團體治療、心理劇、團體心理訓練。 展開
個人擅長: 各種神經癥的心理和藥物治療;家庭問題、情感婚姻問題、兒童成長問題的心理咨詢;完形個體治療、家庭治療、團體... 展開
立即免費咨詢

特別聲明: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為診斷及醫療依據。 舉報電話:4006678535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09345號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京)-經營性-2020-0006
京ICP備16049935號-8 Copyright ?2020 youlai All rights reserved

亚洲日本va中文字幕|亚洲欧美日韩在线一区|亚洲欧美v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有来医生官方网站_权威的医疗科普知识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