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迫癥(別名:強迫性神經癥、)
掛號科室: 精神科
發病部位:頭部
多發人群:15~44歲
治療方法:心理治療
是否傳染:無傳染性
是否遺傳:有遺傳幾率
相關癥狀:強迫思維、強迫行為
相關疾病: 精神病
相關檢查:體格檢查、精神檢查
相關手術:無
相關藥品:帕羅西汀、舍曲林
治療費用:市三甲醫院約(2000-7000元)
鹽酸氟西汀膠囊能治強迫癥嗎
92881次播放82次點贊
怎樣治療強迫癥最好
49727次播放445次點贊
強迫癥不治療的后果
48554次播放194次點贊
強迫癥是精神病還是心理疾病
36668次播放61次點贊
怎樣幫孩子走出強迫癥
89888次播放71次點贊
怎么治強迫癥
53918次播放89次點贊
強迫癥一直不好怎么辦
20934次播放65次點贊
強迫癥不用藥能好嗎
74271次播放52次點贊
反復洗手、反復聯想、反復檢查.....對強迫癥患者而言,這些癥狀太熟悉不過了,明明自己知道這些行為不恰當,卻還是不自覺地去做,所以生活很痛苦。但也別太焦慮,積極配合心理治療、藥物治療及生活方式調整,強迫癥還是可以治愈的。一、心理治療專業的心理治療對于治愈強迫癥效果良好,比如認知行為療法,可糾正患者對自己、他人及事物的正確看法和態度,從而改善強迫癥狀。其他還有森田療法、精神動力學療法、支持性心理治療等。二、藥物治療藥物治療是治療強迫癥的重要措施,一般可以遵醫囑服用氟西汀、氟伏沙明、舍曲林等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具有不錯的抗強迫作用。三、生活方式調整努力調整自身的生活方式,可以理解為心理治療的延續,對于治愈強迫癥也很重要,尤其對早期和輕癥患者效果良好。1.正確認識強迫癥,建立自信心強迫癥是一種較常見的心理疾病,生活中應正確認識它,不要緊張和焦慮,不要懼怕,不要覺得自己怪異,要有自信心。因為懼怕只會讓強迫意識和行為出現得更頻繁,讓身體記憶形成條件反射,糾正難度增大。2.順其自然,避免回避行為在面對強迫癥時,不要去刻意關注,要學會忽視它,在強迫癥已經發生時,面對恐懼的情境不去懼怕,不去回避,盡可能地在恐懼中暴露較長的時間,這樣隨后的焦慮和痛苦就會緩解,對于恐怖的情境就會慢慢脫敏。3.尋找適合自己的放松方式人體過于緊張會讓大腦進入強迫思維的惡性循環,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放松方式。比如運動在增加身體的新陳代謝時,腦部明顯活躍,會分泌一些“愉快素”;看喜劇電影時可以明顯改善自己的一些消極情緒等。4.加強溝通與人際交往要多和家長、老師、朋友等溝通,將自己的迷茫與痛苦告知他們,以尋求他們的幫助。平時還可以多參加各種集體活動,加強人際交往范圍,得到更多相互模仿、互相學習的機會,不僅愉悅了身心,還減輕了心理壓力,有利于強迫癥的恢復及治愈。最后,強迫癥是一種慢性疾病,患者一定要堅持治療,定期去醫院復診,不但可監測自己的病情變化,也有利于醫生根據病情調整治療方案。參考文獻[1]張理義,李光耀.實用心理醫師手冊[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20:137.[2]裴久國.青少年健康教育讀本[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20:115.
作者:禹華良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 閱讀量: 3489
不同顏色的物品不能混放,有未讀消息一定要點開,看到沒對齊的瓷磚就不舒服……說到這些大家肯定會自然而然的想到強迫癥。但是真正的強迫癥可比這個復雜多了,需要及時進行針對性治療。目前常用的治療藥物包括選擇性五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五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抗精神病藥物這3大類。一線治療藥物:選擇性五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舍曲林:治療強迫癥較為有效,常見的副作用是頭疼、失眠、惡心、腹瀉、性欲下降和食欲下降。氟西汀:大多數患者對氟西汀的耐受性較好。約40%~60%的強迫癥患者使用氟西汀治療有效,但需要根據病情變化,遵醫囑不斷調整劑量。常見的副作用有口干、頭暈、性欲降低、嗜睡、顫抖、打哈欠、出汗;偶爾有食欲缺乏,體重下降。氟伏沙明:治療強迫癥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常見的副作用括惡心、困倦、無力、頭疼、口干和失眠,與其他藥物合用時需要注意藥物之間的配伍作用。老年人使用氟伏沙明時劑量與年輕人并無顯著差異,如果癥狀穩定一段時間后,可以減低劑量。一線治療藥物:五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氯米帕明:使用時應在醫生的指導下逐步加量,直到達到最大有效劑量,鞏固治療一段時間后,再遵醫囑根據癥狀緩解情況逐漸減藥。常見的副作用是口干、頭暈、抖動、嗜睡、便秘、射精延遲、困倦、惡心、頭疼和出汗。增效治療藥物:抗精神病藥物阿立哌唑:是一種具有穩定多巴胺-5羥色胺特性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可以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利培酮:應用選擇性五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或五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類藥物的治療12周而無療效的強迫癥患者,有些合并利培酮治療后會起效。喹硫平:是較早用于強迫癥增效治療的藥物之一,要小劑量開始服用,個體化確定治療方案。強迫癥患者除了遵醫囑進行藥物治療外,還需要配合認知行為治療、心理動力性治療、家庭治療等心理治療。而且強迫癥的治療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患者和家屬都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參考文獻[1]司天梅.中國強迫癥防治指南2016解讀:藥物治療[J].中華精神科雜志,2017,50(4):4.[2]亓高超.新編臨床精神病學.第1版[M].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15:279-281[3]李凌江,陸林.精神病學.第3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5:352-353.
作者:禹華良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 閱讀量: 3985
1、基本認識強迫癥的主要特征是強迫思想和強迫行為。強迫思想是指揮之不去的念頭,這些念頭或是想法是個人不能控制的,個人會深以為苦和焦慮。強迫行為是指個人無法控制的無效行為,如反復洗手、檢查門窗、計數等。在強迫思維上,最典型的是“怕污染的強迫思維”、“與傷害有關的強迫思維”、“與身體相關的強迫思維”,在強迫行為上,最主要的是“清洗或清潔的強迫行為”、“檢查的強迫行為”、“重復的儀式行為”。2、癥狀表現強迫性思考讓強迫癥患者很焦慮,不得不執行某些特定行為以減少焦慮,久而久之強迫行為不斷地增強,而養成一定得執行強迫行為的壞習慣。主要伴隨著以下幾種不合理思考或負向的自動化思考。(1)過度估計危險性與傷害性:高估事情的危險性和嚴重性,即使只有極低的概率會發生不幸的事,當事者仍必須保護自己、家人或者重要他人。(2)過度完美主義:相信事情總有完美的解決辦法,做得完美不僅是可能而且是必須的,因此除非我把每件事都做到完美,否則無法容忍。(3)過度要求控制:當事者必須能夠絕對控制自己的想法和行動,如同完全控制生活中的每件事,否則是不道德的,或者會導致心理和行為的嚴重后果。(4)過度責任感:我必須保持警覺,以避免自己會犯下錯誤,因而傷及無辜。(5)無法容忍不確定性:我必須百分之百確定每一件事,而且百分之百確定每件事都是正確無誤的。假如對于任何事有一點點不確定,那將是無法忍受的。(6)思考和行動混淆:假如我有一個不好的、甚至想要傷害某人的可怕想法,那就好像我實際上已經去做了。懷疑自己可能做出一些違反道德、法律或者傷害他人的行為,即使它沒有意義或不合乎事實。(7)迷信的想法:深信某些儀式、顏色、數次、圖騰等,認為具有特殊的意義(好運、災難),即使它不合乎事實。(8)災難性的預言:總是將事情向最嚴重的方向思考,而且認為一定會發生,即使它沒有意義或不合乎事實。不斷地擔心未來可能有不好的事情發生。(9)不尋常的因果推論:物體居然不可思議出現反常現象。例如:電冰箱會自動打開、門鎖會自動打開等。3、診斷標準一個人如果具有強迫思想或強迫行為,極有可能罹患強迫癥。強迫思維的定義如下:(1)個案因為反復、持續地經驗到一些闖入的、不適宜的思想、沖動或頭腦畫面,而感到明顯的焦慮或苦惱。(2)這些思想、沖動或畫面不僅是對現實生活問題的過度擔憂而已。(3)個案會企圖忽視它們或利用某些想法或行為來消除它們。(4)個案知道這些現象都是自己心中所產生的,而非外在所加給他的。強迫行為的定義如下:(1)個案感覺被驅使去反復從事某些行為(如洗手、排序、檢查)或心智活動(如祈禱、計數、重復默念字句),或必須嚴格遵守某些規定的行為。(2)這些行為或心智活動,是為了避免或減少焦慮和苦惱,但是這些行為和想要避免和消除的事物之間,并沒有明顯的、現實的關聯。區別診斷:強迫癥除上述的基本癥狀之外,還有一些常見的情感性癥狀,例如害怕、焦慮、擔心、憂郁等,因此在診斷強迫癥時,還要考慮患者是否伴隨其他癥狀或其他診斷。與適應障礙和創傷后壓力癥的區別:如果患者的焦慮癥狀有明顯的外在壓力源的話,比較有可能是屬于適應障礙或創傷后壓力癥。4、可能的病因(1)生物化學:生化學的主張來自“血清素失調假說”,從1970年開始,發現三環抗郁劑能夠改善強迫癥狀,因而發現它對于強迫癥的療效。再由療效反推其藥理學作用,而推論強迫癥可能和神經傳導物質中的血清素失調有關。(2)在行為學派中,認為強迫癥是通過古典制約形成的,后來通過操作制約而增強和維持的。原本中性的刺激物(比如刀子)和想法(頭腦中的畫面),一開始經常和引發焦慮的對象成對出現(比如害怕傷害人、怕被認為是變態)等,因而逐漸引起“害怕”的感覺(古典制約)。個案使用逃避行為來降低焦慮,因此,之后就不斷且重復地使用逃避策略,因而增強了這個思考或行為。(3)森田療法認為,所謂強迫觀念癥,是患者把由某一機會下的感覺或念頭,看作是病態的異常。由對它的既無感知、又不加思考的抗拒心理引起精神上的沖突而命名的。也就是說,沒有精神上的沖突,就沒有強迫觀念。導致強迫的是背后的“精神交互作用”。5、心理治療方法(1)認知行為流派強迫癥的認知行為治療,采用認知療法和行為改變技術的結合共同來治療。認知治療是針對強迫思考的非理性信念與認知扭曲的思考,提出較為理性、合理、健康的思考模式。行為治療的主要原理是透過焦慮減除程序,來中斷患者進行的儀式或行為,來削弱原來的增強模式,其中以“暴露/不反應法”最為有效。暴露不反應法,亦即引導個案故意暴露在害怕的情境下,但是不要有任何逃避的行為反應。在行為治療的過程中,實際的實施步驟包括如下:a、觀察自己每日強迫癥狀出現時的情形:包括引發強迫癥癥狀的刺激或情景、強迫思考或行為的內容或形式、執行強迫癥狀前后的焦慮分數變化、花費的時間;b、歸納出所有引發強迫癥的刺激或情境,并評估每一個引發刺激或情境的焦慮分數:焦慮分數的范圍為0分(完全平靜、沒有任何不舒服)至100分(非常沮喪、焦慮到極點);c、由低分至高分,一次排出“引發強迫癥狀的情境登記表”;d、選擇焦慮最低登記的刺激或情境,開始進行“暴露/不反應”練習,并記錄焦慮分數的變化情形;e、達成后,再逐一上升焦慮等級,并配合認知治療以強化“暴露/不反應”的練習效果,直至焦慮等級最高的刺激或情境。(2)森田療法:對于強迫癥治療的著眼點,首先是要取消復雜的精神沖突,將他還原到單純的痛苦或恐怖,也就是要交給患者學會“唯有順其自然地忍耐下去”,或“想否定痛苦、恐怖,或者想逃避它,或者借題轉移目標,或者打算忘掉等,這都不行的”。森田先生說,強迫觀念對于單純、理解力較好、比較溫順、又有勇氣的患者,只根據上述著眼點進行說服,也能夠治愈。強迫觀念的患者,如果經常反抗自己的恐怖,就越發使恐怖強化,并加重精神沖突,這就會構成對癥狀的預期恐怖。因此靠他自己一個人進入恐怖就十分困難。這時,要有醫生的堅強信念做后盾,在醫生的鼓勵和命令下,才有可能堅決照此執行。理論上的深刻說教,只能使懷疑、不順從的患者,永遠不會照此去實踐。倘若一旦愿意堅決進入這一恐怖,這時出自一種所謂舍身的心境,這才能夠有自行排除和絕對服從自然規律的體驗。一般患者,是漸漸獲得對恐怖的自信和勇氣的。但是,至少要有一次能獲得突入恐怖地心情的體會,才能得到不致復發的治愈效果。(文章來自“有來心理”公眾號,關注可獲取更多科普。)
作者:張仲成 有來心理診室 閱讀量: 4165
睡前尿頻這種情況被稱為“神經性尿頻”,這種情況無器質性病變,只是心理作用而已。睡前尿頻就是剛躺上床的時候,馬上就有尿意了,但是去上廁所的時候,卻沒有幾滴尿。躺床上,又有尿意了,往返于床和廁所之間。非常困了,卻睡不著,甚至造成嚴重失眠。有的人不敢去坐長途汽車,因為害怕在汽車上面憋不住尿。他們上車之后,尿意馬上來了,但是去廁所的時候卻沒有幾滴尿。坐車上的時候,老是覺得尿憋不住了,真的害怕尿褲子,也讓自己下次不敢乘坐長途汽車了。還有的人在考試的時候尿意特別濃,整個考試注意力嚴重渙散,從而害怕考試。在考試之前,很緊張,多次上廁所,但是尿意還是很濃。上述的例子非常多的,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模式。就是害怕排尿這種行為影響到了重要的事情。下面就單拿睡前尿頻來分析“神經性尿頻”。有部分睡眠不好的人,在入睡的過程中突然想上廁所,好不容易等到的睡意突然煙消云散,懊惱不已,怪自己睡覺之前不去上廁所,現在又要失眠了。這個時候他們的大腦里面就把自己的失眠與上廁所聯系起來了,這是錯誤的歸因。錯誤的歸因導致對尿意的關注提高,慢慢在睡前就會提高對尿意的關注度,就會多次去上廁所。然后在入睡的過程之中,就會去感受自己的尿排干凈沒有,正是這個過程,導致尿頻的感覺。正是去感受是否有尿意這個動作,才造成的尿頻的。這種現象很常見的,比如有的人站在高樓上,覺得自己會不自覺地跳下去。還有的人在開車的時候,想象自己丟掉雙手,就好像自己真的不受控制的馬上會丟掉雙手一樣。當我們去想象一些動作或者感覺的時候,這些動作就像要發生一樣,這種感覺具有真實感。如果多次去感受自己有無尿意,尿意的感覺就會出現,并且隨著次數的增多,感覺越來越濃烈,這個有點像練習的過程。由于經常去感受有無尿意,導致尿意的感覺增加,而尿意增加的感覺,讓人無意識的把注意力集中在尿意上面,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而大腦里面有個錯誤的觀念,認為只有沒有尿意的時候才能夠安心的睡覺,但是尿意一直不會消失的,就會導致了失眠。失眠了之后,就更加在意尿意,然后尿意的感覺就更加強了。上面分析了睡前尿頻出現的原因,下面來提出解決的方案。首先要明白,睡覺之前不是喝了太多水,并且睡覺之前上過廁所,那么就算入睡之前,尿意再怎么濃,也不要去上廁所。神經性尿頻,雖然感覺上面尿意很濃了,但是實質上面膀胱里面根本沒有多少尿,也就是說你就忍著,也不會憋不住。當忍受著尿意不去上廁所之后,躺床上的入睡的概率增大。并且明白了尿意的本質之后,也不會再去那么主動的感受尿意,也就是會降低了對于尿意的敏感程度。然后改變那種有尿意就不能入睡的觀念,本質上尿意并不會太影響睡眠的,影響睡眠的是因為有尿意了不停上廁所的這種行為。困意再濃,如果起來上廁所,也會讓自己的睡意全無的。影響自己失眠的根本不是尿意這種感覺,而是感覺到有了尿意,然后起來上廁所這種行為造成的失眠。如果再進行睡眠限制,就會讓自己睡覺的時候困意增加,這樣就會容易入睡,然后就會慢慢的不太在意這種感覺了。睡眠限制是CBTi中最有效的一個方法,如果安全按照規定的來,難度比較大。可以執行一個簡單版的,這個簡單版的如下。1、當睡著的時間超過6個小時,臥床的時間就是實際睡眠時間+1個小時。但是無論睡著的時間有多長,總的臥床時間不超過8個小時。舉例一下,比如,你一周的平均睡著時間為6個小時30分鐘,那么臥床時間就是7個小時30分鐘,如果你晚上11點上床,你早上6點30分之前必須起床。如果你的平均睡著時間為7個小時20分鐘,那么臥床時間也只能是8個小時。2、當一周的平均睡著時間不超過6個小時的時候,統一臥床時間為7個小時。3、必須按時睡覺,按時起床,就算整夜失眠也不賴床,白天最多臥床半個小時,盡量少打盹。其次,不要試圖消滅尿頻的感覺很多人明白了自己尿頻的感覺就是太過于關注尿意造成的,所以他們就想辦法讓自己轉移注意力,避免出現尿頻的感覺,這種方法是錯誤的。有個規律是如果避免一種感覺的出現,那么其實是在加重這種感覺。轉移注意力試圖去避免尿意出現,那么關注的核心還是尿意,所以本質未變,反而會因為多次轉移注意力失敗而氣餒,更加在意尿意的。這種與情緒有類似之處,如果去通過轉移注意避免負面情緒的出現,結果是對負面情緒越來越敏感,負面情緒越來越多。正確的方法是對尿意的感覺不予理睬,也就是說它沒有什么實際意義,所以不需要理睬。它帶來的不適感,肯定得忍受,而不是逃避,因為無法避免的。這也就是說睡覺就躺著睡覺,雖然感受到了尿意(忍受不適感),但是也不起床上廁所(不理睬),等待著睡意的到來。最后,等待時間去解決這個問題這個問題的解決不是一天兩天的,而是在無數次你有尿意了,但是不去上廁所,慢慢的也睡著了的經歷下,這種感覺會消失的。(文章來自“有來心理”公眾號,關注可獲取更多科普。)
作者:王東 有來心理診室 閱讀量: 3831
強迫癥它表現為強迫觀念和強迫行為,日常生活中,我們總是以為強迫癥的核心是強迫行為,比如說洗手,然后反復的檢查,詢問,計數等。其實強迫癥的核心癥狀是強迫觀念,就是說他內心深處,明明知道這個行為,沒有必要,但是他會自我對抗,反復的確認,所以說強迫癥的表面的行為,只是冰山一角,他內心的強迫觀念才是核心癥狀。什么意思?就是說強迫癥患者,他自己明明知道這種行為沒有必要,明明知道這種想法沒有必要,但是他無法去自我抗衡,在臨床上,我們治療強迫癥主要是靠藥物治療,比如說帕羅西汀,他的抗強迫效果非常好,在藥物治療基礎上,我們在輔助心理治療效果是非常好的。
作者:秦海兵 長治醫學院附屬和平醫院 閱讀量: 3437
強迫這種有強迫思維和強迫行為之分,強迫思維,就是總是糾結一個事情,總是要想找到答案,有可能這個答案,還不太好找。比如說,有一個患者跟我講說,大夫我就要思考這宇宙,到底有多大,總是糾結這個事兒,那如果要不想清楚了,他做其他事情的這個能力下降了,他就因為消耗了很大精力,叫強迫思維。還有就是強迫行為了,比如說現在要求要多洗手,要消毒,防止這個新冠肺炎的這個感染,而他這個洗手,他就總是不放心,覺得沒洗干凈,他就用他的方式,比如說我數數,數十下,好像洗干凈了,用不同的方式洗手,他都是一些固定的模式,他消耗的時間很長,可是他要不這么做,他就覺得自己沒洗干凈。當然還有一些強迫,就是老懷疑自己得一些疾病,比如說老懷疑得艾滋病,那他就去檢查,沒問題,那我就放心了,可是過一段又想到這個事兒了,我還不放心,我又去檢查,你看這個強迫思維,給他帶來很焦慮的情緒,這個焦慮情緒,如果不緩解,他干別的事兒受影響,都是這個帶有強迫色彩的一些癥狀,這些癥狀對他消耗非常大,而且自己有的時候也能夠意識到,但是自己控制不了,這就很苦惱了。
作者:王向群 北京大學第六醫院 閱讀量: 3809
張衛華 副主任醫師
北京大學第六醫院
精神科
"強迫癥怎么自我調節,強迫癥治療需要比較高的專業性,每個患者的具體病情表現不一樣,所以要結合患者特殊的情況,制定相應有針對性的治療方...
肖春玲 主任醫師
北京回龍觀醫院
臨床心理科
"強迫癥患者引起焦慮癥、神經衰弱等,還易對身心健康造成嚴重影響。強迫癥是一種以強迫癥狀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神經癥,多數在青少年起病,特點...
全部 北京 上海 廣東 廣西 江蘇 浙江 安徽 江西 福建 山東 山西 河北 河南 天津 遼寧 黑龍江 吉林 湖北 湖南 四川 重慶 陜西 甘肅 云南 新疆 內蒙古 海南 貴州 青海 寧夏 西藏